□王锦舟(湖南工商大学)
10月22日,根据半月谈网报道,西南某基层教育局提供的台账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该局共收到128条针对教师的举报信息,然而经调查核实后,仅有7起举报基本属实。这一惊人的对比不仅揭示了当前教育环境中存在的恶意举报现象,更凸显了对教师群体的保护和教育环境的净化已迫在眉睫。
在这些不属实的举报中,不乏恶意举报的行为。例如,有学生因犯错被老师批评后,便拨打市民服务热线举报老师“体罚殴打学生”“用棍棒打学生的手”“辱骂女生”,但经核查后均证实为不实之词。除了“管教学生”这一常见理由外,举报老师的理由还五花八门,包括作业布置得“太多”或“太少”、对学生太温柔或太严格、回复信息太晚、当着学生吃外卖和没经验带不好班等。甚至有学生因在班上丢了一块橡皮而举报老师,这种荒谬的举报理由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种无端指责和恶意举报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名誉,更可能对其职业生涯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一方面,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应对无端的指责和调查;另一方面,即便最终证明清白,他们的名誉和形象也已受到损害。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更会让整个教育行业陷入信任危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恶意举报者往往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这种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举报机制,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恶意举报的风气。一些人可能出于个人情绪、利益冲突或其他不正当目的,就对教师进行无端指责和诽谤,而无需承担任何后果。
针对这种恶意举报现象,必须从源头上来加以遏制。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建立健全举报审核机制,对于举报问题进行筛选审核,对恶意举报行为应有明确的识别,不能一有举报就去找当事教师调查问话。其次应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恶意举报、虚假举报来打击或者报复教师的行为,应该依法依规追查举报者的法律责任,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还教师以清白,还教育以公正。
同时,广大家长在遇到可能涉及教师行为不端的事件时,应当先理清思路。如果盲目举报一通,不仅调查周期较长,影响更大,还可能浪费人力资源。可以先通过家长委员会或学校相关部门等通道,合理传达自己的诉求,先从内部调解和处置问题,不仅效率更高,一定程度也能避免误解,加强家校联系和沟通,帮助老师和学校及时发现问题。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引路人,其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管理和引导,这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也需要社会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教育问题。育人不易,只有让教师们安心教学,集中精力,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他们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营造起一个和谐健康的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