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子贤(重庆师范大学)
在2024年10月12日举行的“新工科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论坛”上,南方科技大学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讲席教授周利民和其他学校学者一致表示,传统的细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ppt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合当下的人工智能时代,未来的社会环境必然是一个打破专业壁垒、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的环境。(10月14日 澎湃新闻)
人工智能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但大量学生难以适应ai所带来的社会变革,究其根本是由于过去传统的ppt授课方式和应试教育体系禁锢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因此,革新传统ppt教学模式和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复合能力成为高校的核心任务。
对学生个人而言,所学教育既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还要教会我们掌握生存技能和创新能力。ai时代下的跨学科融合培养模式既能提升我们的多元化综合能力,又能为我们提供谋生手段。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个人的综合素养和跨界能力变得愈发重要。就拿当前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来看,除了要求传媒人掌握必备的采写编发技能之外,数据挖掘与分析、视频拍摄与剪辑等各种实操技能也必须熟练掌握。这一现状就要求学生个人自学和学院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灵活设置课程双管齐下,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自如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各种挑战。
未来学校的教育模式和重心偏向关乎其评优升级和发展前景。如果不能大刀阔斧地颠覆传统ppt教学风格及落实国家的新型教育教学政策,学校终究会被时代所遗弃。目前,我国一些高等院校正在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导者和参与者。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南方科技大学正在实行项目制教学方法。该校在课程安排时设置了综合课程项目,如加工制造、电路、材料、机械和设计思维五门课程跨学科融合,希望学生在结课后可以合作完成一个项目。
为实现新教学模式的常态化发展,还需要企业大力扶持。今年六月在渝北职业教育中心举办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上,华为集团、长安汽车等企业与渝北职业教育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就是为构建多元复合的新型人才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如何从掌握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具有多元能力的多学科融合人才,不仅是学生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学校、企业乃至社会亟需关注的课题。尽管当前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复合型人才常态化培养的目标任重道远,但胜利的曙光终将照耀每一位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