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先生的风骨 才是民族的底气 -送金币的棋牌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楚静 编辑:王嫣 2016-09-29 16:12:25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著名作家、被誉为“考古文学第一人”的岳南所著《那时的先生:1940—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增删十载,书写在最艰危的年代,在最艰苦的李庄,中国的大师群体沉默而光荣的历程的纪实作品。《那时的先生》是聚焦大师在李庄的六年,更可以在字里行间窥见历史的真实细节。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大批学术教育机构学者、师生被迫向长沙、重庆、昆明等地区迁徙。1940年,因战事趋紧,同济大学师生迁往川南古镇李庄,继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先后辗转而来,一时间,众多第一流学者和大批珍贵文物古籍汇聚李庄——这个被傅斯年称为“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作品以纪实的手法,深沉的情感,酣畅的笔墨,全景再现了在李庄的学者们艰苦卓绝的生活与学术历程,突出刻画了霸气的学人领袖傅斯年,耿介的考古学大师李济,苦心孤诣的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坚忍的诗人林徽因,孤傲的才女游寿,执着学术的董作宾、梁思永等先生的鲜明个性,以及他们面对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守望相助、穷且弥坚的精神风骨。在中国最艰危的六年,他们不离故国,焚膏继晷,薪传火播,在人文学科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荣誉,承续发展了中国文化的命脉。正如岳南所言:“真正让我产生心灵震撼的是什么呢?其实是流亡该地的大师以及普通知识分子,向世界展现的不屈的精神风骨,那就是只要活着,哪怕只有一口气,仍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努力地干下去,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相反却是血脉偾张,灵性飞扬,散发出一种坚硬如石的特质。”

  作品还着重对“研究院吃人事件”以及傅李冲突、同济校长与教授纷争、国宝被劫案等史事的真相做了细致探查,对其中的人事纠葛、研究院与大学的制度等进行了深刻剖析。同时兼述李庄镇传奇历史、风土人情和当地官僚、士绅在抗战前后不同的人生命运,对多年被掩蔽的人物与事件做了详细的披露,读来令人感怀忆往、嗟叹不已。

  正如李济之子、著名翻译家李光谟所言:“或许,这部作品向人们提供的文化精髓就隐化于这难言的、如同林徽因诗中所述的‘万千国人像已忘掉’的历史记忆之中吧!”

  《那时的先生》还原了中国文化版图中不应被忘却的一页,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刻,先生们卓然刚毅的风骨,才是民族的底气!(楚静/文)

阅读下一篇

送金币的棋牌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