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征程中取得了大量的认识与实践成果。湖南日报今天开辟“新思想·新实践·新湖南”理论专题,以充分展示我省在认识与实践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我省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最新成果,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敬请关注。
1 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宏伟蓝图
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在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启实现基本现代化新征程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会议通过的报告贯穿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湖南视察和参加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反映了全省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景,是当前和今后指导全省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本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这一光辉主题,贯彻了中央精神,体现了时代要求,把握了发展大势,描绘了湖南今后一个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这一张宏伟蓝图秉持着新理念,标注着新高度,引领着新质量,释放着新动力,营造着新生活。
把这一张宏伟蓝图放在整个国家发展格局之中,它是中国梦的湖南新篇章。国家的梦想,民族的复兴,是通过全国各个省市区的发展凝结而成的。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这一宏伟蓝图,正是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湖南新篇章,集中体现为:富饶新湖南是“国家富强”的湖南气象,美丽新湖南是“美丽中国”的湖南画卷,幸福新湖南是“人民幸福”的湖南演绎。
把这一张宏伟蓝图放在全省人民群众面前,它是三湘儿女的共同愿景。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是三湘儿女孜孜以求的心灵之梦,也是湖湘大地绵延激荡的家国情怀。三湘儿女对发展的期盼、对生态的重视、对幸福的执着,凝聚在建设一个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共同愿景中。富饶是三湘儿女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追求和展望,是新湖南美好愿景最温暖的底色;美丽意味着山清水秀、天朗地净,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湖湘儿女在生活富裕的同时,期盼三湘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希望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美好家园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幸福是人民的终极追求,人民希望生活更舒心,工作更称心,办事更顺心,全社会更有爱心。幸福新湖南,必然是更加公平和谐、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的湖南。
把这一张宏伟蓝图放在全省党员干部面前,它是湖南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对于新一代湖南共产党人来说,如何带领三湘儿女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共同愿景既是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担当。要“富饶”,就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排除一切干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要“美丽”,就要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摆脱路径依赖,排除一切阻力,一以贯之抓生态建设。要“幸福”,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克服一切困难,想方设法保民生,引导全省人民主动参与各项事业,使发展更具有公平性、普惠性。只要广大党员干部通过继往开来的积极担当、与时俱进的接续奋斗、凝心聚力的务实引领,与三湘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动摇、不徘徊、不折腾,一步一个脚印,一环一环紧扣,人民的愿望就能如期实现。
2 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壮阔画卷
1.富饶新湖南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是硬道理,富饶是硬实力,是社会繁荣昌盛、个人全面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作为湖南未来发展美好愿景的第一个关键词,“富饶”主要指经济发展方面的目标,就是未来五年湖南要坚持发展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0美元以上,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资源富集,打造全国资源集聚区域。建设富饶新湖南,就要将我省打造成全国“人、物、财”三类资源集聚区域,为湖南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人”,主要指人才资源。未来五年,湖南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实行人才强省、科技强省战略,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大力开发和利用智力资源,力争把我省建设成智力资源的“硅谷”。“物”主要指自然资源。未来五年,我省将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依法严格保护资源、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综合集约利用资源,把湖南建设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等自然资源储备富有地区,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财”主要指金融资本。未来五年,我省将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抢抓国家扩大内陆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机遇,通过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充分利用间接融资、积极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为经济社会建设引来“源头活水”,力争到2020年成为资本大量积聚的地区。
二是全省富强,提升湖南经济发展水平。未来五年,全省富强的总体目标是:第一,综合经济实力强。力争到2020年gdp总量达到4479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力争升至63530元,年均增幅8%左右,突破10000美元大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中上收入国家水平。第二,科技创新能力强。到2020年,湖南力争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0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全面建成创新型湖南的发展目标。第三,产业竞争能力强。到2020年,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成效,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56万亿元,年均增长8%;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1万亿元,年均增长10.5%左右,占gdp比重达到48%以上;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8∶47∶45。第四,可持续发展力强。到2020年,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等绿色低碳指标全部符合国家要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
三是人民富裕,提高全省人民生活质量。“十三五”期间,湖南要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让全省人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全省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63530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3000元、16320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0%。
2.美丽新湖南就是使三湘大地更美好
美丽生态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国家未来的长远大计。作为湖南未来发展美好愿景的第二个关键词,美丽新湖南的目标是:坚持生态优先,使三湘大地山清水秀、天朗地净,家园更美好,具体展现为五个方面的维度:
一是修复保护治理生态:彰显湖南自然之美。美丽湖南首先是:蓝天白云,绿草如茵,鲜花盛开,蝶舞蜂飞,空气清新,森林茂密,气候宜人,阳光明媚;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美丽湖南也是: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美好家园。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发挥湖南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生态强省。生态强省与绿色大省的区别在于生态文明的理念入心、生态系统稳定、生态功能齐全、生态文化繁荣,不仅有“绿量”,而且更有“绿质”,不仅有数量上的“大”,更有质量上的“强”。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向湖南发展之美。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以绿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湖南走向发展之美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山水是湖南最靓的名片,生态是湖南最大的资源。湖南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需走生态农业之路、生态工业之路、生态旅游之路和绿色消费之路。
三是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方式:塑造湖南执政之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党和政府应该从讲政治的高度把老百姓的生态权益和生态安全当作重大的政治责任,树立起生态民生的理念。为此,必须健全科学政绩评价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问责监督机制等。
四是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塑造湖南精神之美。生态文化是以绿色行为为表象,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人以文化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文化是绿色发展的灵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强省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湖南人有心忧天下的担当情怀,当代湖南的精神之美,理应展现于绿色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为全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
五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形成湖南和谐之美。社会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的动态平衡,以及社会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统一。美丽新湖南建设涉及各方面的利益,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因此,有必要从利益主体博弈的分析出发,厘清和协调好绿色发展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利益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幸福新湖南就是让人民生活舒心顺心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使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获得掌声最多的地方,恰在民生关切处,代表们无不为其中浓浓的民生情怀所感染,而这一情怀的核心,就是立誓让湖南人民过上更有质量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作为湖南发展愿景的第三个关键词,“幸福”主要是指民生发展方面的目标:坚持民生为本,让全省人民生活更舒心,工作更称心,办事更顺心,全社会更有爱心。其中,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直接关系基本民生和人民的获得感,是幸福湖南的基础;社会环境和政府治理关系人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是幸福湖南的核心;文化发展和道德友善则是人民生活充实、有成就感的表现,属于高层次的精神幸福。因此,建设幸福新湖南需要:
一是打造繁荣富裕新湖南,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湖南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未来湖南经济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以增加居民收入,并确保就业,给人民幸福生活带来信心和满足。同时,经济发展的成果要落实为民生问题的解决,让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包括:实现充分就业,让“工作更称心”;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供更好教育,提高幸福能力;发展医疗卫生,确保健康前提;完善保障体系,兜牢民生网底,等等。美丽生态则是湖南人民永远的幸福家园,它不仅为幸福湖南提供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本身也是湖南人民的普惠福祉。未来湖南将进一步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俯瞰三湘大地,那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山上绿屏、水岸绿网、道路绿轴”的壮丽美景。
二是打造政通人和新湖南,增强人民满意感。在物质需要满足之后,舒心而幸福的生活是主要来自于对社会环境的满意,而满意的环境是来自于社会的和谐有序。社会和谐的首要条件是以公平正义共享发展的成果。坚持共享发展,就要注重机会平等,满足分配公平,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进一步而言,公平正义的实现,又依赖法治的保障。建设幸福新湖南,就要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社会参与则是促进治理创新,实现善治与和谐的基本途径。社会参与也是提升百姓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因为社会参与赋予社会成员以主体资格,从而使其获得归宿感;社会参与实现个体对社会的贡献,使其获得成就感;社会参与增进群体间的联系互动,使其互相了解和信任。提高社会参与度,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对社会治理形成合力,关键是通过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三是打造文明道德新湖南,增强人民充实感。幸福是物质满足和精神充实的统一,衣食无忧的物质满足和事业有成的价值实现,都只为达到一种身心的和谐、心灵的平静和精神的充实,这就是人所特有的精神生活的成就感和充实感。精神生活的成就感和充实感来自于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精神道德素养、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等。幸福新湖南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共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以多彩文化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以诚信友善和个人一生的道德修养成就出彩人生。
3 提振湖南精气神 撸起袖子加油干
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需要调动湖南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提振湖南人民的精气神。湖南人民的精气神来源于哪里?来源于对深厚的湖湘传统的传承,来源于对湖南光荣革命精神的弘扬,更来源于对湖南改革热情的持续葆有和进一步激发。
一是继承湖南人民的优良传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湖南人民有“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优良传统。这十二个字,首先是体现了“敢”字,敢为人先,敢于担当;其次是体现出“实”字,实干且吃得苦,实实在在;其三是体现了“韧”字,坚韧不拔,吃得苦,耐得烦,不达目的不罢休。当前,我省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克服这些问题,迎接这些挑战,要“啃硬骨头”,“涉险滩”,一村一户去落实,一步一策去解决,必须充分挖掘“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优良传统的时代内涵,把优良传统转化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际行动。
二是传承共产党人的光荣梦想。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在新的伟大长征征途上,我们要传承好共产党人的光荣与梦想,永怀赤子之心。首先要传承湘籍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其次要传承湘籍共产党人真挚的为民情怀,再次要传承湘籍共产党人科学的求是精神。
三是永葆改革开放的奋斗激情。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人民激发出极大的思想解放勇气,改革创新活力,对外开放热忱,取得了引以为豪的成就。近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告诉广大的党员干部,我们的事业能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就是因为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突破条条框框、凝聚改革力量,既善于把握历史潮流,走在时代前列,又善于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和策略。
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既需要湖南人民精气神的提振,更需要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干”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激励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小康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准备大干一场的奋斗激情,也是一种实干加巧干的革命豪情。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需要发扬经世致用、讲求实干的湖湘传统,开展扎扎实实的工作,真正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既需要苦干精神、实干作风,也需要能干事会干事的能力和巧干事的智慧。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促发展,让开放添活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各方面建设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把握,也是巧干的关键所在。
只要我们发扬湖南精神,传承革命传统,永葆奋斗激情,提振人民精气神,将蓝图细化为一项项工作,把愿景转化为一次次行动,撸起袖子加油干,富饶美丽幸福的明天,终将属于湖南人民。
(执笔:何良安 省社科规划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