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对象识别:不漏过一户贫困户
——自治州探索走出精准扶贫好路子(一)
相关评论:
湖南日报记者 彭业忠 陈昊
2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采访时,村民们依然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村民龙太金主动退出贫困户评选行列的故事——
2014年2月18日,在十八洞村村民代表大会上,通过民主投票,龙太金一家被评为贫困户。然而,在对照村里的“九不评”标准后,他主动站起来说:“我家有一台二手微型车,虽然是辆破车,但也是大型机械,请大家不要评我。”
花垣县委驻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经核实,最终作出精准识别,同意龙太金家退出贫困户行列。
率先探索出“九不评”“七步法”,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把扶贫对象识别出来,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从十八洞村开始,用绣花的功夫,率先在扶贫对象识别上进行了探索。
2014年1月24日,花垣县委驻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对十八洞村225户农户,深入进行调查摸底,详细了解每户村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收入来源等,同时按组分别召开群众大会,对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和动员,并听取村民们对贫困户识别的建议和意见。
一个星期后,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精准扶贫工作队、双龙镇党委与村支两委一起,共同制定了《十八洞村贫困农户识别9个不评的标准》,即“九不评”。如,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农用车、矿车、面的、轿车、中巴及经营性加工厂的家庭不评贫困户;不务正业、懒惰成性的家庭和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家庭不评贫困户等。
标准一出,村民们好评如潮:扶贫不是扶富,更不是养懒人。
有了大家认同的标准,贫困户的识别就可“按图索骥”了。
于是,又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精准扶贫工作队、双龙镇党委与村支两委一起,又立马投入“索骥之图”的绘制中。
10天后,户主申请、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的七道识别程序(“七步法”),也与村民们见面了。
村民们纷纷点赞:这七道识别程序,真正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大家信得过。
当年2月底,十八洞村共评出贫困户136户、533人,占总人口的56.8%。因为识别精准,家家户户都服气。
自治州精准脱贫攻坚办主任、州委秘书长向邦伟感慨道:“之所以家家户户都服气,是因为‘九不评’和‘七步法’,把识别贫困户的权力,直接交给了彼此知根知底的村民,杜绝了暗箱操作。”
动态调整,避免“穷人落榜、富人戴帽”
精准扶贫,必须搞清楚哪些人是真正的扶贫对象,避免“穷人落榜、富人戴帽”。2014年上半年,自治州及时推广十八洞村的“九不评”和“七步法”,全面开展扶贫对象识别工作,把贫困人口、贫困村一个个找出来。当年,自治州共识别出贫困户21.16万户、73.43万人,并且建档立卡。
贫困人口并非“一评定终身”,而是动态调整,确保扶真贫、真扶贫。按照“应进则进、应出则出”的原则,自治州在全州范围内多次开展扶贫对象动态调整。2017年底,通过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全州共认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4.43万人;2018年,经动态调整,全州共核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6.01万人,其中已脱贫55.43万人,尚有10.58万人未脱贫。
自治州所有贫困村、贫困户的信息,都被录入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打开这套系统,每个扶贫对象的姓名、身份证号码、致贫原因、生产生活条件(住房、耕地面积等)、各类补贴及帮扶责任人等40多条信息,都记录在册。自治州扶贫部门每年及时更新数据,将因病因灾返贫人口纳入进来,将脱贫人口标识出来,同时将不符合条件的假贫困户剔除出去。2018年上半年,永顺县永茂镇樟木村村民张连云一家因病致贫,被当地政府新增列入贫困户进行帮扶。
“贫困人口被准确识别和建档立卡后,精准扶贫才有了基础,才能‘量身定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把贫困人口托在‘底线’之上,帮助他们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道‘门槛’。”自治州州委书记叶红专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奠定了分类指导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确保精准帮扶到村、到户、到人。在精准识别基础上,自治州逐村逐户摸清底数和致贫原因,算清基础账、增收账和条件账,掌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发展需求,明确帮扶主攻方向,做到“一家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切实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同时,把州内4个中高海拔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110个贫困村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整村推进”。
识别精准、帮扶到户、措施到人,使得自治州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开始“斩断穷根”,开启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