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湖广熟 天下足 非遗为你追溯湖湘大地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送金币的棋牌

来源:韶山非遗博览园 作者: 编辑:陈珏 2020-09-03 15:23:47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广熟,天下足”。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热资源丰富等等这些优势让湖南成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在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水稻的种植使得湖南农耕文化尤为灿烂且独具特色。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为你展示湖湘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你脱离书本上的文字知识真正的了解到农耕文化的意义,追溯湖湘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

湖南是世界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耕地资源878.3万公顷,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有稻作文化遗址的发现。历史上“神农创耒”的传说被认为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标志,在湖南地区道县玉蟾岩出土的稻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遗迹,这体现了湖湘农耕文化的独特历史地位。从远古时代先民开始至今,在三湘大地,绘就了一幅巨大的农耕文化遗存的历史长卷。

神农氏炎帝,是中华农耕文化的源头,是中国远古农业发明者。作为炎帝故里,湖南是耕食文化、耕食精神的真正家园。“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湖南耒阳是“神农创耒”的地方。相传炎帝经常驾一叶扁舟,从长江出入洞庭,采集五谷、教民耕种。他上溯湘江,采药衡山下,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炎帝溯水而上,来到一片山水肥美的地方(即今耒阳境内)受到部落子民的欢迎。并与他们一起打猎播种。在炎帝之前,人们不知耕种,亦不知谷物乃重要食物,只知采摘各种草木果实勉强解决温饱。在传播耕种的过程中,炎帝发明了耕播工具——耒耜。从此以后,人们开始使用工具耕种,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食物才逐渐有了剩余。于是乎,炎帝部落开始把野生猪、狗、羊、牛、鸡等动物进行人工饲养,既驯其作为畜力服务于农耕,又将其作为食物;既可作为补充营养之用,又大大推进了畜力农耕。

先秦时期,生产工具从石器、青铜器到铁器不断演变,锄耕农业与犁耕农业并存,而牛耕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与质量。汉唐时期,铁犁得到改进和推广,水利工程的完善,以及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农业生产逐渐走向精耕细作,人们不断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现今,工业化的发展使得耕地大量丧失,农村人口锐减,原本农耕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产、生活方式骤变、文化载体与受众的隔阂、传统手工行业的传承危机、功利化的商业开发,凡此种种给湖湘农耕带来具大影响。

古人云“耕,可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是为生存之本;读,可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是为教化之路。”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让非遗与传统农耕文化的结合,使得传统习俗、及民间手工艺等释放出独特的湖湘魅力。

阅读下一篇

送金币的棋牌
"));
网站地图